机器人轨迹规划是机器人运动控制中的核心环节,旨在为机器人设计一条满足动力学约束和环境要求的平滑、连续运动路径,确保其高效、安全地完成任务。以下从定义、分类、方法、应用场景及挑战五个方面展开分析:
一、定义与核心目标
轨迹规划需为机器人生成包含位置、速度、加速度的时间序列,作为运动控制系统的参考输入。其核心目标包括:
动力学可行性:满足机器人最大速度、加速度、加加速度(Jerk)等约束,避免机械冲击。
环境适应性:避开障碍物,确保运动过程无碰撞。
任务需求:根据任务类型(如点位作业、连续路径作业)优化轨迹特性(如时间最短、能量最优)。
二、分类:关节空间 vs. 笛卡尔空间
轨迹规划按规划空间可分为两类,各有优劣:
1. 关节空间轨迹规划
定义:直接规划机器人各关节的角度变化,末端执行器的空间路径由逆运动学隐式确定。
优势:
计算简单:仅需对起点和终点进行逆运动学解算,中间路径无需精确控制。
动力学友好:可显式约束关节速度、加速度,避免机构奇异性。
局限:末端执行器的实际路径不可预测,可能与环境碰撞。
适用场景:点位作业(如搬运、装配)、大范围快速移动。
2. 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
定义:规划末端执行器在任务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,每个轨迹点需实时解算逆运动学以驱动关节。
优势:
路径精确:可严格控制末端执行器的空间轨迹(如直线、圆弧)。
任务适配性强:适用于焊接、喷涂等需精确路径跟踪的任务。
局限:
计算量大:每个轨迹点需逆运动学解算,实时性要求高。
奇异性风险:可能因逆运动学解不唯一导致运动不稳定。
适用场景:连续路径作业(如轮廓运动)、高精度操作。
三、关键方法与技术
轨迹规划方法需兼顾平滑性、计算效率和动力学约束,常见方法包括:
1. 多项式插值
三次多项式:通过起点和终点的位置、速度约束生成平滑轨迹,适用于简单点位作业。
五次多项式:引入加速度约束,避免加速度突变,适用于精密机械臂运动。
高阶多项式:可进一步优化加加速度(Jerk),但可能引发数值振荡(如Runge现象)。
2. 样条曲线插值
B样条:具有局部控制性,修改一个控制点仅影响局部轨迹,便于调整和优化。
贝塞尔曲线:形状由控制点决定,计算简单,适用于CAD/CAM领域。
3. 分段线性速度轮廓
梯形速度轮廓:将速度分为加速、匀速、减速三阶段,形状呈梯形,适用于简单速度规划。
S型速度轮廓:进一步细分加减速阶段(如加加速、减加速),运动更平滑,对电机冲击更小。
4. 优化方法
模型预测控制(MPC):基于动态模型预测未来状态,优化控制输入,适用于动态环境。
线性二次调节器(LQR):结合状态反馈和优化问题求解,生成动态轨迹。
四、应用场景与案例
工业机械臂:
焊接:笛卡尔空间轨迹规划确保焊枪沿预定路径移动。
装配:关节空间轨迹规划实现快速、平稳的零件抓取与放置。
移动机器人:
全局路径规划:使用A*、RRT等算法生成无碰撞路径。
局部轨迹优化:结合MPC实时调整速度,避开动态障碍物。
自动驾驶汽车:
轨迹生成:使用五次多项式或样条曲线规划平滑驾驶路径。
速度规划:采用S型速度轮廓确保乘客舒适性。
五、挑战与未来方向
动态环境适应性:如何实时处理传感器数据,动态调整轨迹以避开移动障碍物。
多机器人协同:在多机器人系统中规划无碰撞、高效的联合轨迹。
计算效率提升:结合深度学习或并行计算,降低高维空间轨迹规划的计算复杂度。
人机交互安全:在人机协作场景中,规划轨迹需兼顾任务效率与人类操作员安全。